推广 热搜: 索菲亚  意木轩木门  橱柜  建博会  家居邦  欧派  全屋定制  百隆  双虎木门  福缘木门 

为什么中国设计“比不过”意大利设计?

   2025-05-14 0
核心提示:这几天意大利米兰家具展正在举行,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就有很多视频反思,中心思想是中国企业只会抄袭,没有文化内涵、很多细节做得
 

这几天意大利米兰家具展正在举行,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就有很多视频“反思”,中心思想是中国企业只会抄袭,没有文化内涵、很多细节做得不如意大利。

在承认这些观点里部分事实之外,我也在内心打出大大的问号?为什么会这样呢?

思考出一些观点或可解释这种“现象”,比较碎,权当自己的笔记。

1、生物共性

“抄袭”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必经之路,“抄袭”即“学习”,放到生物界都是这样,大家靠“抄袭”获得更好的生存技能,更受欢迎,甚至更具竞争力。

2、东西文化渊源

“东学西渐”和“西学东渐”就是在反复讲一个“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”的故事,现在我们看意大利、德国、日本在设计或者制造上有领先的地方。

蓝漆描金中国风装饰案桌,18世纪中期,马丁兄弟制作

在“三十河东”时期,意大利木匠以能仿制东方漆板为荣,甚至上千年里,整个欧洲片区只能烧制陶器,还是通过各种手段拿到了瓷器制造工艺才慢慢的能仿制瓷器。

日本更不用说了,在弥生时代之前就原始社会,如果不是大陆文明渡海到了日本岛,他们还在那里玩尿尿活泥巴呢。

甚至有日本历史学家观点称:日本的发展史,就是“抄袭”中国、美国、欧洲才崛起的。只是有的抄袭是自主的,有的是被动的。

3、资源差异

人口、资源的匮乏与地大物博的丰沛资源形成的文化差异。举例:有钱的人家可以吃一碗倒一碗,穷苦人家,粒粒皆辛苦。

以漆艺为例,中国有大大小小数百种传统漆艺,不论是原材料还是消费市场能支撑起这些漆器产品的制造。即便一些漆艺没有继续深度研究,也不影响匠人群体的生产生活。

日本镰仓雕 漆艺是中国漆艺的“简化版”

但是日本从原材料到工匠再到消费者需求端,都更加稀少,支撑不起太多不同审美和多样化技艺的产品销售,于是诞生了“坚守”某个技艺的“匠人”。

他们是做不到吗?不一定,有可能是挨过社会无情的毒打。

比如开小饭馆的,当SKU过于庞大,但消费者太少的情况,浪费原材料的事情自然而然就发生了,这个时候有饭馆老板发现大多数人只点其中一些菜,甚至某个菜是必点的情况,他会不会把生意专注于某个单品?

资源匮乏的情况同样在欧洲也会出现,到今天欧洲的人口、资源与东大比起来仍然是有差距的,那么乡镇上的家具企业,他们是做SKU复杂的、批量化的订单好还是做SKU少、个性化程度高的订单好?

4、文化差异

“务实”“务虚”是中国与意大利等设计见长的国家文化差异。这两个词不存在褒义或者贬义,在不同的时期,东西方艺术就分别处于这两个极。

比如水墨画,传统中国审美就有对“意境”的理解,这个时候是“务虚”的,而西方文明以雕刻、静物画、人物肖像这些是“务实”为主。

但到后来,中国绘画开始“务实”,而欧洲画家们转向“务虚”,印象派等画派开始出现,并且引领了欧洲人文艺审美潮流。

艺术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,再结合国家的市场情况就更加明显了。

5、路径依赖

在“务实”的背景下,新中国建立之后百废待兴,改开后更是迎来了经济腾飞,这一切都有“如何更高效解决问题”的影子。

而对比意大利等发达国家,他们在二战后快速度过了复苏期,在面对竞争时,通过讲品牌历史、产品设计、研发故事这些“务虚”的内容形成差异化,进而得到订单。

于是中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在最适合自己的路径上一直重复,中国“务实”什么样更快的达到目的就怎么样做,意大利等“务虚”时间和效率重要又不重要,需要通过这些“务虚”的手段获得差异化。

6、贸易保护

意大利的设计强,制造也很强,德国的制造业也很强,设计稍逊色一些,中国制造业很强,设计“弱于”意大利…这些是比较常见的观点。

实际上存在信息偏差,意大利和德国的制造强部分原因或许是来源于封闭和贸易保护,他们要求一些产业优先、必须选择国产品牌才能颁发一些证书,这些证书在欧盟有一定影响力。

在这样的“要求”下,产业链得到必要性的发展,进入“良性”的循环期,然而这种封闭也对世界制造业带去了不好的示范。

另外,米兰家具展一直拒绝东大的企业参展,即便愿意花大价钱都求而不得,参展企业主要是意大利及周边的。

是我们的企业产品设计不够好吗?也许是担心喧宾夺主?

另外一方面,贸易保护政策或者技术封闭也确实让我们对设计、研发的投入总量开始重视起来。因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,卡脖子的很多事情在被东大突破后,一骑绝尘!

7、学习之处

意大利的设计&制造为什么会被传成“经典”?因为他们有严谨和强大的宣发机制,至少我在国内有看过很多场意大利设计作品展了。

到了今天我们也有很多展览在开始用“中国设计”进行追赶,只是还没有太多观众和更多人去为中国设计鼓与呼。

结论

意大利等国家,他们通过重视设计而获得了发展空间,中国通过高效(比如抄袭、制造效率高等)而保障了生存和发展机会。

是两国本就不同的生存、生活方式,让意大利人接受我们的高效率他们也做不到,人力、资源、社会环境都不具备条件。

相反,我们却有可能做到他们的“设计”、“原创性”等意大利技能。

最后,请大家不要过分迷恋和神话意大利,君子当自强不息。

 
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资讯
专题报道
行业视频
推荐资讯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渝ICP备09006104号